

460年前,,泥橇作為戚繼光的“抗倭神器”,,助戚家軍殲滅倭寇;如今,泥橇作為連江漁民的“海上自行車”,,助漁民討小海,。記者9日獲悉,連江今年有望重啟泥橇速滑比賽,,向全國游客展示省級非遺魅力,。
泥橇成為漁民的“海上自行車”。
戚繼光“抗倭神器”
據(jù)了解,,泥橇的制作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史記·夏本紀》記載:“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輦,?!?/p>
日前,記者來到連江縣馬鼻鎮(zhèn)玉井村沿海灘涂,。落潮時分,,漁民們頭戴斗笠、挽起褲腳,,帶上鋤頭等工具,,駕駛著泥橇,滑行在廣闊的灘涂上,,收獲貝類,、蟹類等海產(chǎn)品。
記者看到,,泥橇是一塊前端翹起,、形似雪橇的木板,中間有扶手,,長約2米,,寬約20厘米,高約55厘米,,比普通自行車稍長,。泥橇也被當?shù)貪O民稱為“海上自行車”,在灘涂滑行的時速可達20公里,。
據(jù)記載,,明朝嘉靖年間(1563年),倭寇占據(jù)了馬鼻海域中的一個小島,。退潮時,,小島四周都是灘涂,不好行走。連江抗倭名將陳第獻上“平倭策”,,提議采用泥橇戰(zhàn)術,。當年4月,戚家軍乘坐泥橇在灘涂上痛擊倭寇,,大獲全勝,。
泥橇比賽有望重啟
如今,泥橇還融入了娛樂,、健身,、競技等元素,其制作技藝成了省級非遺項目,。今年87歲的陳承桂,,是灘涂泥橇制作技藝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50多年經(jīng)驗,。
他說,,制作泥橇有嚴謹?shù)墓ば颍脭?shù)十種工具,。泥橇底部的木板要選用一定弧度的杉木,,上翹的部分要用墨斗和專門的模具畫線,再用鋸子,、刨子等“挖”出來,。泥橇的連接處采用傳統(tǒng)的榫卯結構,用竹釘固定,,不用鐵釘或膠水(容易被海水腐蝕),,這樣做出來的泥橇可用10年之久。而且,,泥橇有特殊的滑行技巧,,初學者容易摔倒,連蹦床奧運冠軍何雯娜在體驗時也沒站穩(wěn),。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輕一代已認不得泥橇,。制作泥橇費時費力,會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
陳承桂已是滿頭白發(fā),,掌心留有多處被刨傷的痕跡,但仍在堅守老手藝,。在他眼里,,泥橇不僅是吃飯的手藝,也是鄉(xiāng)愁記憶的一部分。
從小看著父親制作泥橇的陳可琳,,被父親的堅持所感染,,堅定地接過了接力棒?!半m然收益有限,,但我要把這項手藝傳承下去?!标惪闪照f,。
“早在1990年,央視便播出了連江的泥橇速滑比賽,,讓全國人民一睹風采,。我們計劃今年重啟泥橇速滑比賽,讓更多人了解這個非遺項目,?!庇窬妩h支部書記陳本照說。(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陳成志/文 連江融媒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