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祖東犬燈塔舊稱白犬燈塔,、東犬山燈塔,。東犬燈塔,,位于東莒(東犬)島福正山巔,,海拔約66米,。鴉片戰(zhàn)爭后,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由于閩江口外島嶼星羅棋布,,江口遼闊,船只航行其間易誤判方向,,造成航向偏差而觸礁擱淺,。由洋人掌控的閩海關決定在長樂縣的白犬列島的東犬島上建造燈塔。東犬燈塔建造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系當時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主導,、營造師韓德善設計建造的洋式燈塔。燈塔座身為圓形,,是一座以花崗石材建造的燈塔,。燈塔總高約19.5米,座身向上微微收縮,,沿著塔內螺旋形石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塔頂裝有圓拱形鑄鐵燈罩及風向標,燈罩內裝有旋轉透鏡石雙芯石油燈,,每秒可閃白光三次,,光力約二萬九千燭光,經蚌形玻璃透鏡折射后,,光程可遠達16.7里,。燈架上鑲有銅牌,上有英文刻的“伯明罕張氏兄弟燈塔工程建造有限公司”字樣,。
燈塔正門朝西南,,與辦公室中廊大門相對,兩門間有條斜坡小路相通,。為防風和便于出入,,路中央筑一道防臺風墻。這種做法是臺灣地區(qū)其他燈塔所罕見,。
除主體燈塔外,,還建有旗桿臺、霧炮炮臺,、火藥房,、油庫?;鹚幏繛榉叫?。霧炮炮臺也是方形平面,由塊石筑成。臺面上鋪花崗石,,裝有前膛鑄鐵炮兩尊,。1956年,臺海情勢緊張,,東犬燈塔向閩江一方的璃燈罩曾被黑漆涂抹,,“八二三”炮戰(zhàn)(1958年),東犬燈塔全面停燈,。36年后,,1994年東犬燈塔重放光明,并用電燈代替,。
東涌(東引)燈塔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白色圓筒形磚塔,,也是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晚年所監(jiān)理的燈塔之一,,由總營造司、英人哈爾定負責建造,,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完成,,同年五月十八日正式啟用,是馬祖列島中僅見的英式風格建筑,。燈塔邊立有一塊石碑,,碑面“閩海關東涌燈塔”七字為楷書。早期閩海關四座燈塔建成時間依序為東犬燈塔,、牛山燈塔,、烏坵燈塔、東涌燈塔,。
東涌燈塔聳立于東引島樂華村東坡“太白天聲”北側海拔93米的山坡上,。它位于臺灣海峽的西北方向,是北方船只進入福州馬尾港的主要航標,。燈塔塔身為圓形,,可承受來自各向的風壓。塔基外徑5.64米,,內徑3.64米,。燈塔底樓墻厚約1米,由紅磚壘砌而成并涂以白漆,。扇形花崗石板鋪砌在地面上,。底樓入口處有一道20級階梯可通到塔頂上,總高度14.2米,。塔頂外環(huán)一圈平臺,,臺緣以花式鑄鐵質樓梯附著于圓弧墻面,具有十九世紀末歐洲鑄鐵建筑裝飾風格。
東涌燈塔有霧炮兩尊,,屬壺口前膛鑄鐵炮,。炮臺建在燈塔基地最低處,順著石板路蜿蜒而下可到達炮臺,。早期洋式燈塔最常見的音響航標就是霧炮,,又稱號炮。當天候不佳或海面多霧能見度差時,,利用前膛火炮炮膛內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巨響,,達到示警的作用。
一百多年來,,東涌燈塔與東犬燈塔一北一南共扼閩江口,,默默地值守在東海上,為南來北往的船只標明航向,。
(原載于2013年8月04日 《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