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審知(862 925年),,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五代時閩國的建立者,,唐末,,王審知從其兄王潮起兵,,入據(jù)福建。王潮死后,,他繼任威武軍節(jié)度使,。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封為閩王,俗稱“開閩王”,。
王審知在福建掌握軍政大權(quán)后,,任命從弟王想(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為新寧縣令。當時王想家住長樂六平山余脈芝山麓,,新寧縣治則在二十余里外的古槐(今古槐鎮(zhèn)),。在王審知授意下,王想在芝山下建了座威武將軍廟,,紀念從兄威武節(jié)度使王潮(王潮死于890年),。廟不大,僅十平方米左右,。廟中立一塊青石碑,,碑高100厘米,寬40厘米,。碑頂為半圓形,。碑上書“威武將軍”四字。系珍貴的五代文物,。此碑歷經(jīng)千年戰(zhàn)亂至今仍保存完好,。目前此碑鑲嵌在威武將軍廟正中的墻壁上,。
同時在梁開平四年,離王想家近在咫尺的六平山下,,奉所祀郭令公(郭子儀),,建了福惠廟(今稱汾陽廟),。咸通年間王想舍宅為寺,,寺名“觀音”。寺規(guī)模相當雄偉,,建了石屏及“見江亭”,,特別是登上“見江亭”,四周景色盡收眼底,。宋縣令袁正規(guī),,字道輔,山東陵陽人,,于元祐三年(1088年)授長樂知縣,,他經(jīng)常來觀音寺游玩。每當?shù)巧稀耙娊ぁ?,居高臨下,,憑欄賞景,遠近景色歷歷在目:“地產(chǎn)靈芝古道場,,危亭陡起負重岡,。江心遠疊通潮浪,海外遙分異域疆,??澙@人家依縣市,寂寥煙景認吳航,。倚欄望斷暮云碧,,不見長安見夕陽?!?/p>
同時代的邑人陳偕,,是當代學業(yè)上有成就的人。他登上“見江亭”,,情不自禁地寫道:“云端亭見燕游場,,十二朱欄照碧岡。人在一番新世界,,目窮千里舊封疆,。棋坪拾匝城中市,馬陣縱橫海上航。桃李更濃春更好,,風流隨處有河陽,。”
明代長樂江田鄉(xiāng)出了個陳洵仁,,字思允,,詩學精深,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提升為給事中。罷歸后受長樂知縣王遵道聘請到六平山東溪精舍講學,,吳實,、馬鐸、李騏,、陳全等十人拜他為師,,攻讀書史。以后這十人陸續(xù)高中,,共中兩個狀元(馬鐸,、李騏)、一個榜眼(陳全),。他們在六平山東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日夜攻讀,,有空就來到觀音寺游玩,。
時代演變,,滄海桑田,,理所當然。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御史沈灼改為察院,,嗣后改為內(nèi)箭道。清朝在此處設置武官衙門,。民國23年(1934年)王伯秋主政長樂縣事,,把武官衙門開辟為公園。在公園的高處蓋起了一座洋式公廳,。公廳背倚芝山,,前臨大廣場,頗有氣派,。廣場四周種上喬木,,中間鋪上草坪,作為集會之用。上世紀70年后期,,此地辦起長樂師范學校(今為長樂高級中學),。
王想舍宅興建的觀音寺,如今蹤跡俱無,,只有一對柱礎留在人間,,訴說當年觀音寺的興旺與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