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5月,紫金城出版社出版《明代狀元奇談·明代狀元譜》一書,,編者根據(jù)長樂民間傳說,,編寫了《馬鐸奪魁有神助》一文,文中馬鐸(1368-1423),字彥聲,,號梅巖,,嶺南人。永樂十年(1412)參加殿試后,,名列前茅,,在傳臚那天,永樂帝聽說在定元(林志還是馬鐸)尚有爭議,,便令兩人上殿面試,。當(dāng)時永樂帝手中正持有繪有梅花的白扇,就指扇為題,,要求二人比對?;噬铣鼍涫牵?/p>
白扇畫梅,,日日迎風(fēng)花不動;
林志一時答不上來。馬鐸即對道:
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
永樂帝指殿外一盆鈴兒草,云:
風(fēng)吹不動鈴兒草;
馬鐸又隨口應(yīng)道:
雨打無聲鼓子花,。
馬鐸對答如流,,不是馬鐸思路敏捷而是有神鬼暗中相助:“有一天,他正趲程趕路,,見一女尸暴露在路旁,,于心不忍,不僅脫下身上的衣服將尸身蓋住,,而且還將尸體設(shè)法移至一古墓中安葬下去,。這樣一來就耽誤了不少時間,眼見得曠野茫茫,,夜幕四垂,,正凄惶間,忽見疏林中有間茅屋,,就大著膽子叩門求宿,。不料開門的卻是個素裝少婦。那少婦不卑不亢,,詢知來意后,,便答應(yīng)借宿。這使馬鐸倒有些猶豫,。他回頭一看,,天已大黑,而自己奔波一天又十分困倦,只好硬著頭皮進里屋歇息,。他低著頭不敢看那少婦,,也不多說話,放下行李,,納頭便睡,,很快進入了夢鄉(xiāng)。及至醒來,,天已黎明,,便匆匆告別少婦打算趕路,那少婦不說別的,,口占一絕道:
寒夜多蒙到妾家,,爐中無火未烹茶。
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
馬鐸一邊聽著一邊低頭向外走,覺得頭三句都好懂,,唯末句難以理解,,想問問清楚。一回頭,,令他大吃一驚:哪里有什么茅屋?哪里有什么少婦?只見樹木扶疏,,一抔(póu)黃土,睡處是則是古冢(因腫zhǒng)旁邊的一塊大石頭!
驚訝歸驚訝,,還得急忙趕路,。
又有一天,馬鐸穿行在一條田間小徑上,。這小徑僅能容一人行走,。走著,走著,,突然一位農(nóng)家婦挑著一擔(dān)柴,,擋住了去路。馬鐸想退回去避讓,,但退要退半里多路,,心下又有些遲疑。那農(nóng)婦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動搭話道:“先生大概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吧?那么我出一句上聯(lián),,您對得上,我寧愿涉泥淌水讓路;對不上,,您只得屈尊或下田或回頭了,。怎么樣?”馬鐸心想:被你一個農(nóng)婦難住了,,我還進京趕什么考?便爽快答應(yīng)了。那農(nóng)婦抬起一只腳對馬鐸說:“我的女兒善于刺繡,,并且特別喜歡繡菊花,。我這雙鞋都是女兒做的。不過她自己的鞋上繡的是菊花,,而小婦人的鞋上則都是繡的菊蕊,。我問她為何這樣,她說:‘娘天天清晨出門,,路草中多露水,,蕊遇露水不就開了嗎?’但小婦人鞋上這菊蕊卻從來都不開放,因而戲成一句:‘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可是對句老想不好,,先生是飽學(xué)之士,,請以上聯(lián)賜教?!闭б宦?,馬鐸覺得并不難對,,但認真推敲起來,,確實還頗為難。這時急于趕路,,形同腳夫,,思路也枯澀不靈了。想了一會,,覺得一時還對不好,,又不想多耽誤時間,正打算脫鞋下水讓路,,忽然一聲響,,好像有什么東西飛過。他一抬頭,,農(nóng)婦已經(jīng)不見了,,眼前阡陌縱橫,小徑筆直通向大道,。原來是走得太早,,誤入叉道而已。遂快步折入大道,,一路上追憶當(dāng)時的情景,,玩味剛才的對句,,心下好生驚異?!?/p>
漢民族(漢字)特有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即楹聯(lián)也叫“楹貼”、“對聯(lián)”,。楹聯(lián)體現(xiàn)在生活中稱為“對子”,。為了考察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及文學(xué)修養(yǎng),就出“上對”(上聯(lián)),,讓人答“下對”(下聯(lián)),,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比比皆是,?!皩ψ印迸c楹聯(lián)一樣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上聯(lián)(上對)末字一定要用“仄”聲字,,下聯(lián)(下對)末字一定要用“平”聲字,顯然女鬼要馬鐸應(yīng)對的聯(lián)句末字“開”,,前面女鬼暗示句:‘雨打無聲鼓子花’,,‘花’字也是“平”聲字,下聯(lián)句要馬鐸對上聯(lián)句,,這簡直是天方夜談,,難怪馬鐸百思不得其解。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但本身違反了對聯(lián)的格式,。
我們今天仍可以看到馬鐸的殿試卷。因為明末有兩位皇帝將本朝狀元殿試文章(政論文)匯集成冊,,以便流傳,,即《皇明歷科狀元全策》,明萬歷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新刊全補歷科殿試狀元策》明隆慶刊本,藏日本東京藏經(jīng)閣,。從殿試卷中,,馬鐸得中狀元名副其實。
[相關(guān)鏈接] (一)
馬鐸絕非無才
永樂十年,,明成祖在殿試策問中提出三大問題策天下士子(考題):一是從他即位十年來何以未臻其效,,何以才能躋世太和;二是關(guān)于六經(jīng)六藝之事;三是古昔帝王治政之優(yōu)劣。
對于第一問,,明成祖在策問中說道,,“于茲十年,,未臻其效”,“慮化未浹”,,“慮養(yǎng)未充”,,“慮刑未清”而“厲俗而俗益偷,革弊而弊不寢”,,如何才能“躋世泰和”?明成祖實際上是想聽天下舉子如何評價自己從政十年來的政績,。據(jù)史載,明成祖即位十年來,,建都城,,征漠北,遣鄭和下西洋等,,功績顯著,,躊躇滿志,若此時給他提意見,,挑毛病,,顯然是不行的。對于這個問題,,馬鐸回答得很好,,他說成祖“化已浹矣”,“養(yǎng)已充矣”,,“已知陛下泰和之可躋,,唐虞三代之治可致矣?!泵鞒勺媛犃诉@歌功頌德的“反調(diào)”,,心里當(dāng)然高興,?;卮鸬诙枺瑢τ谑熳x經(jīng)史的馬鐸來說,,最為得心應(yīng)手,,從容不迫,有條有理,,侃侃而談,。至于第三問,因為談的都是過去的帝王治政之事,,毫無顧忌,,更是海闊天空,行云流水般地暢談一通,。對策文章優(yōu)美,,氣勢磅礴,,辯理清晰,自然獲得了明成祖的高度贊成賞,,并欽點其為狀元,。
(摘自《長樂進士》馬鐸附一)
[相關(guān)鏈接]二
價值連城的狀元殿試卷
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陳列一幅價值連城的“狀元殿試卷”卷首上,可以看到有朱筆題寫的“第一甲第一名”,,該卷是折疊式的形式,,一共19折,每一折是8開紙大小,,長348厘米,、寬46厘米,用黃綾子裝裱,,共2460字,。這就是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它是中國近13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上唯一尚存的,。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填補了明朝宮廷檔案和中國科舉制度狀元卷的空白,。原件狀元殿試卷如何保存下來呢?
原來趙秉忠得中狀元后升禮部尚書。趙秉忠剛正的個性為專擅朝政,、陷害異己的宦官魏忠賢所不容,,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削官。因當(dāng)時狀元卷由禮部管理,。趙秉忠回鄉(xiāng)時便將自己的狀元卷帶回家,。這一傳家之寶,經(jīng)歷了幾個朝代的戰(zhàn)亂,,族人都是用生命保護下來,。1983年,趙家后人將它貢獻給青州博物館,。
[相關(guān)鏈接]三
無獨有偶——中國又發(fā)現(xiàn)價值連城的“狀元卷”
無獨有偶,。福建黃氏研究會,在查尋歷史文化名人過程,,在安徽省休寧縣“中國狀元博物館”內(nèi),,發(fā)現(xiàn)“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的應(yīng)試作文“殿試對策卷”原件文物。此卷長1米,,寬20厘米,,宣紙托裱,折頁形式,,毛筆書寫,,封面上有《清黃思永狀元卷》的題目及收藏家程道德先生的“古癖齋主”四字篆體陽刻方印。
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安徽徽州休寧縣人,祖籍福建紫云五安黃氏,,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十二年充會試同考官,。后累遷至侍讀學(xué)士,。二十三年(1897)上書請求實行“昭信股票”,開清廷借用民款之端,。緊接著,,因數(shù)次上書請求變法而被捕入獄。庚子年(1900),,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方才獲釋。不久,,因創(chuàng)立首善工廠,,恢復(fù)原官。黃思永中狀元后,,曾來泉州拜謁祖祠,。這案卷本當(dāng)成為清宮秘檔的《清黃思永狀元卷》,鬼使神差地流出深宮,,并輾轉(zhuǎn)到民間,,后被休寧籍旅京著名國際法學(xué)專家、收藏家程道德教授珍藏,,后他慷慨地獻給休寧縣博物館,。經(jīng)北京故宮博物院復(fù)制,原件歸休寧博物館收藏和展出,。程教授是如何發(fā)現(xiàn)呢?“2005年9月初,,程教授從一家徽州人所開的古玩收藏店里覓得兩件與休寧縣有關(guān)的文物,其中一件便是殿試卷,。經(jīng)過反復(fù)鑒賞,、考證和分析對比資料,,確認屬于清代末期狀元黃思永的殿試卷,。由于該卷已有部分殘缺,程教授當(dāng)即約請故宮博物館的專家對試卷予以修補,、托裱,,精心保存。程教授將包括該件在內(nèi)的反映我國科舉制度的兩件文物一并捐贈給休寧縣狀元博物館,?!?/p>
(作者 黃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