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騏(1378-1425),,原名李馬,,字德良,鶴上沙京上李人,。明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xiāng)試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廷試又是第一名(狀元),臚唱日,,帝親書“其”字于“馬”旁,,遂名騏。授翰林修撰,,著有《國史補》2卷,。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寫景與抒情兩相結(jié)合,交織成篇,。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澳嗽娭?,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p>
李騏興趣勃勃登上翁山江山第一樓。環(huán)顧四周,,遠眺江山,,仰望蒼穹。他把樓的四周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把靜態(tài)和動態(tài),,靜謐與聲響,,搭配得恰到好處。經(jīng)過藝術剪裁和點染,,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蘊結(jié)的家山春晚圖。在作者的妙筆下,,畫意與詩情完全融為一體,。
見景生情,寫了《游二都登上翁山第一樓》①一詩,,李騏抒發(fā)了“獨快先登第一層”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李騏在年輕時就懷有獨占鰲頭的凌云壯志。為了實現(xiàn)抱負,,他與吳實,、馬鐸、陳全等十人,,拜陳洵仁為師,。他們在六平山東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夜以繼日攻讀書史,。這十人以后都陸續(xù)科舉高中,長樂文風為此一振,。
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
[古詩注解]
[1]江山第一樓:位于長樂二都龍門的翁山,,宋·陳烈曾在翁山最高處建樓,,稱為江山第一樓,并賦詩道:“第一江山亦壯哉,,仙居何必問蓬萊?墩迎半占飛來鳳,,樹繞瀛州翠似苔?!?/p>
[2]欲騰:躍躍欲飛的樣子,。
[3] 戶牖(yǒu):窗戶。
[4]躡:登上,。
[相關鏈接]
科舉與八股文
隋文帝(楊堅)于在開皇七年(587)設立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除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等諸科,,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武則天親行殿試,,并增設武舉。隨著時間推移,,科舉制度不斷完善,。童生參加縣試,得中者稱為秀才,,第一名為泮元;秀才參加省城鄉(xiāng)試,,中舉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貢生也有資格)赴京師參加會試,,中舉才稱為進士,,第一名稱會元。然后選一甲案卷入選參加殿試,,確定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賜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有時皇帝對主考官及閱卷大臣上送,由皇上欽定三鼎甲人選,,皇帝面試,,審視人物,甚至,,加以確定,。皇帝有時對名字好惡都加以更改名次,。李騏是幸運的,。福建長樂縣舉人李馬,于永樂十六年戊戌(1418)科一舉奪魁,。在舉行唱名儀式那天,,永樂突然嫌堂堂的狀元以家畜為名不雅,便當即親自用紅筆在黃榜的“馬”字右邊添上了一個“其”字,,“李馬”變成“李騏”了,。
科舉制度考生不受年齡限制,至于每科進士人數(shù)不但各朝代不同,,而且同朝代各科次也有不同,。唐朝每科進士人數(shù)最少,只有十來人,。同時把得中進士的姓名刻在長安慈恩寺內(nèi)的碑石上,,以示殊榮。白居易唐·貞元進士,,他得中后春風得意,,溢于言表:“慈恩寺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蔽覀兛梢詮倪@兩句詩中了解到白居易這一科只錄取十七名進士,,而當時29歲的白居易還是最年輕的一個。
中國確定科舉制度以后,,各朝代考試文體有所不同,。唐朝“以詩取士”,詩歌成了當時科舉考試的文體,。八股文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制度規(guī)定的文體,。八股文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清代對八股文格式又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捌祁}”只能用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闡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入手”為起講后入手之處;下自“起股”至“束股”才能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的中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也稱“八比”,。題目主要摘自《四書》,,所議論內(nèi)容也要根據(jù)宋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不準作者自由發(fā)揮,。
八股文規(guī)定了議論內(nèi)容,,規(guī)定了文章結(jié)構(gòu)形式。這種文體內(nèi)容空泛,,形式呆板,,嚴重地束縛人的思想?!捌祁}”只能兩句話說破題目意義,。考生多用設問句開頭,,于是出現(xiàn)了許多文理不通的句子,,令閱卷者啼笑皆非,。有道文題《雞》,一考生寫道:“其為公雞耶?其為母雞耶?其為不公不母之雞耶?”閱卷人評語兩個字“閹雞”,。又一考生寫道:“其為黑雞耶?其為白雞耶?其為不黑不白之雞耶?”閱卷者在下面寫上三個字:“蘆花雞”,。另有一道文題《父母》。有一考生開門見山寫道:“夫父母,,何物也?”閱卷者評道:“父親是陽物,,母親是陰物;陰陽配合,生下你這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