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完淳(1631—1647年),,上海松江縣人。其父夏允彝,,字彝仲,,號緩公,,為明·崇禎丁丑(1637年)進士,,第二年任長樂縣令。在長樂任職期間,,政績卓著,,深得士民稱頌。夏允彝一到長樂任職,,就把年幼的夏完淳帶來縣衙,。父子倆對六平山上千姿百態(tài)的奇石、郁郁蔥蔥的松樹,、眾多的摩崖石情有獨鐘,,年僅九歲的夏完淳,,寫了《游城東五賢祠》①一詩,把六平山下的五賢祠四周景色繪影繪聲,,并對朱熹等五位賢人敬仰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夏允彝在長樂任職七年,。期間,明王朝風雨飄搖,,奄奄一息,。1645年父子倆返鄉(xiāng)后,十四歲的夏完淳,,就跟隨父親夏允彝,、堂兄夏完旭、老師陳子龍抗清,。父兄,、老師相繼死難后,夏完淳便投身志士吳易軍中參謀軍事,。后吳易兵敗自殺,,他只身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xù)進行抗清活動,。清·順治二年(1645),他回鄉(xiāng)探望老母,、妻子,,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因拒絕清政府誘降,,痛罵背主求榮、認賊做父的洪承疇,,英勇就義,,年僅16歲。他是我國杰出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優(yōu)秀愛國詩人,。郭沫若曾寫劇本《南冠草》,把他事跡搬上舞臺,。
[古詩注解]
[1]城東五賢祠:位于六平山下,,縣東城外半里許。舊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縣楊梁以公(朱熹),常與黃勉齋(黃榦)、劉存庵(劉砥),、劉在軒(劉礪),、陳自修(陳枅)四人講學。清·巡御史李臺奎,,改城隍廟于縣治北,,將廟地為祠祀之。近年在此地域,,建造了陳氏祠堂,,五賢祠移址重建。
[2]安昌:歷代以來,,長樂縣多次更名,,曾以“安昌”冠之。
[3]嵯(cuó)峨:山勢高峻,。
[4]珂(kē):像玉的白色美石,。
[5]依師被讒逐: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為躲避“偽學”禁,,輾轉(zhuǎn)到女婿故鄉(xiāng)長樂等地,。雖然身處困境,但高風尚節(jié)猶存,。
[相關(guān)鏈接]
朋比為奸,,絞殺故主
夏完淳大義凜然痛罵洪承疇。洪承疇何許人也?洪承疇(1593-1665)明清之際福建南安人,,明·萬歷進士,。崇禎時任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陜、川,、湖軍務(wù),,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后調(diào)任薊遼總督,,抵御清兵,。崇禎十四年(1641)率八總兵十三萬人,與清軍在松山(今遼寧錦州南)會戰(zhàn),,大敗,。次年松山陷落,,被俘至沈陽,,降清。順治元年(1644)隨從清軍入關(guān),次年至南京,,總督軍務(wù),,鎮(zhèn)壓江南抗清義軍,殺害夏完淳,、黃道周等,,同時鎮(zhèn)壓各地農(nóng)民軍。順治十六年與吳三桂狼狽為奸,,攻占云南后回北京,。無獨有偶,比洪承疇小二十歲的吳三桂(1612-1278年)明清之際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遼東籍,,武舉出身,以父蔭襲軍官,。明末任寧遠總兵,,封平西伯,駐防山海關(guān),。李自成攻克北京,,招他歸降。不從,,反至書多爾袞,,引清兵入關(guān),吳三桂受封為平西王,。為清兵先軀,,鎮(zhèn)壓陜西、四川等農(nóng)民起義軍,。1644年(順治元年)多爾袞占領(lǐng)北京后,,扶持他的侄兒福臨(順治)為帝。
明朝朱家子侄逃亡南方,,茍延殘喘,。在南京等地立朝準備卷土重來,延續(xù)明王朝(史上稱“南明”),。福王(朱由崧)年號弘光;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但這些小朝廷不堪一擊,一兩年時間就壽歸正寢,。只有1647年桂王(朱由榔)年號永歷皇朝,,敢與清王朝分庭抗禮,維持十五年之久,。因為它有云南,、四川、陜西、貴州部分地域,,同時軍事家李定國主管軍事,,指揮若定,有時重創(chuàng)清軍,,成清王朝一塊心病,。
清軍占領(lǐng)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于順治十五年,作出徹底消滅南明永歷皇朝的決定,。
“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痹谶@期間出現(xiàn)了鮮為人知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詩,。這時永歷帝無路可走,逃到鄰國緬甸,。緬甸王制造了“飲咒水”(喝一種有毒的水)慘劇,,把永歷在緬甸的勢力消滅殆盡。剩下永歷和他母親,、后妃及個別幸免于難的從臣,,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順治十八年九月暑氣消退,,秋節(jié)來臨,,天氣清爽宜人,令人畏懼的瘴氣已消,。吳三桂調(diào)動十萬大軍,,采取一次最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向緬甸進攻,,必取永歷而后罷,。于十二月初一日,率部至舊晚坡(此地在阿瓦城東60里),。緬甸王十分恐慌,,聲明:“愿送駕(指永歷帝)出城”。吳三桂見目的已達到,,清軍就不攻城,。
吳三桂從引清兵入關(guān),到窮追永歷帝,,從儒家觀點來看是不忠之臣,,背主求榮,,是民族的敗類。但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南明永歷皇朝的存在,,無補于歷史發(fā)展,。但對永歷帝來說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已知清兵犯境,緬甸主出賣自己,,命運危在旦夕,。他思緒萬千,恩格斯說:“激憤出詩人”,。他不假思索,,提筆給吳三桂寫一封長信,把他的痛苦,、哀怨,、憤怒盡情地瀉于一紙之中:
將軍新朝之勛臣,舊朝(指明朝)之重鎮(zhèn)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禎)之于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將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借大國(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帶土宇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指福王),。何圖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誅。仆(永歷自稱)于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錯,。
自是以來,,一戰(zhàn)而楚地失,再戰(zhàn)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shù)。幸李定國迎仆于貴州,,接仆于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chuàng)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頃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哭誰歡,衹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茍全微命于蠻服,,亦自幸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shù)十萬之眾,,窮追逆族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對王錫爵之后,,猶欲殲仆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清軍何恩何德于將軍,仆又何愁何怨于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為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后,,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喪力弱,,煢煢孑立,區(qū)區(qū)之命,,懸于將軍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領(lǐng),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zhuǎn)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霑雨露于圣朝,,仆縱有億萬之眾,亦付于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這篇優(yōu)秀的散文詩。它是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最好的印證,?!办`感”是人們自己無法控制,創(chuàng)造力高度發(fā)揮的突發(fā)性心理現(xiàn)象,。靈感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作品具有高度獨創(chuàng)性,,是不可模仿的。
這封信長信是永歷帝“靈感”突發(fā),,信中諷喻,、反問句(以問作答),、排比句比比皆是。后永歷帝想起永遠失去祖先創(chuàng)下的江山,,想起他母親(太后),、妻子(中宮皇后)及12歲的兒子成吳三桂階下囚,命運可想而知,。長信的后半部在泣訴中隱含著求生的信念,,希望受“圣朝”之“雨露”而延續(xù)生命。
但之封長信無法改變永歷帝的命運,。永歷帝被俘后,,吳三桂自知理虧不敢見永歷帝,但他本性難移,,為了一己之私于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左右,,吳三桂親自部署和執(zhí)行,對永歷父子處決(絞殺),,永歷帝年僅38歲,。母親、妻子在押赴北京期間,,半路上皆自殺,。
坐鎮(zhèn)云南的“土皇帝”吳三桂縱情享受榮華富貴,與絕代佳人日夜相伴,。為了保持自己在云貴的特殊地位,,渴望世守云貴,但他想法與朝廷心照不宣,。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大局穩(wěn)定,清廷開始不動聲色削弱吳三桂勢力,??滴跏?1673),實施撒藩措施,,要吳三桂交出兵權(quán),。吳三桂用武力抗拒撒藩??滴跏吣?1678),,吳三桂即位皇帝,登壇加冕,。最后智窮力竭滅族亡身,。
洪承疇、吳三桂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二十四史《清史稿·列傳》洪承疇榜上有名,,反王吳三桂被置之度外,。
(作者 黃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