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城隍廟位于縣治后,,背負(fù)六平山,,左臨東華觀,右畔深溪大澗,,兩岸壁立,,資圣溪環(huán)繞其間,,景色秀麗。長樂城隍廟,,據(jù)《長樂縣志》卷十八《祠祀》篇載:舊在縣治后東北五十步東華觀之側(cè),。宋元二年(1087年)里人陳敬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誥封“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縣邱宗亮于東隅城外半里許另創(chuàng)一所新廟,。洪武十七年(1384年),去顯佑伯封號稱長樂城隍廟,。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知縣龍韜修葺。明弘治間,,知縣王渙重修,。正德七年(1512年)知縣楊梁將城外所建的新廟改為五賢祠,仍祀城隍于舊廟,。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縣戴時望重修三座,中座七楹三間,,旁有廡,,前后座各三楹三間,頗具規(guī)模,。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蔣以忠砌廟道,南抵下櫓橋,,西北又造橋一座通北街,。萬歷乙卯年(1615年)邑紳陳省再次倡修。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署知縣胡旭榮重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縣張學(xué)舉重修,。壬申年(1752年),,知縣衛(wèi)建勛重修,嗣知縣傅宸楹重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黃瑞鶴拆后座重建五楹三間,未竟;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賀世駿捐奉修竣,。道光庚子年(1840),合邑鳩貲重修,。新建文武門、鐘鼓樓,、陰陽司,,又于廟左建三座,,前進行臺,中進資圣寺,、觀音堂,、三進僧舍。行臺元西又小三進,,頭進闔邑尊王殿,,二進熊公祠,三進官廳,,行臺之東為毓麟,、土地祠。于同治八年(1869年)勒碑,。
熊公祠,,祀典史熊廷用,江右豐城人,。初任湖廣東安,,后補長樂。典史,,幕史也,,九品小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兵犯閩海,,“躪福清,遂以其勁指樂”,。當(dāng)時城外有數(shù)千“老稚婦女仰城上哭泣”,,縣令竟無動于衷,不開城門,,并指示:“寧以失吾民,,不得過雷池一步也”危難時刻,熊廷用挺身而出,,下令打開城門將民眾接進城里,。在倭寇圍城三晝夜中,他在城隍廟組織民眾保衛(wèi)長樂縣城,。在“徐治墨守”時,,他親率“數(shù)奇創(chuàng)賊”。長樂人民不會忘記這位在反侵略斗爭中立下不朽功勛的典史,。倭寇退后,,即在城隍廟左畔建了熊公祠。按察史司李思誠十分推崇熊廷用的氣節(jié)與膽略,特批庫銀,,責(zé)令知縣重修熊公祠,。據(jù)《長樂縣志》(民國版):“熊公祠,祀典史熊廷用,,在城隍廟左畔,。明萬歷間,按察史司李思誠發(fā)銀檄知縣萬編重修,,并置祭田,。”
900余年中,,長樂城隍廟歷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五朝,歷代重修達19次,,粗略統(tǒng)計,,至光緒年間止,有13任知縣倡修,,并撰碑立記,。此后,百余年間再未見大修,。
2004年,,長樂城隍廟進行第十四次重修,也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修繕,,重修后的廟宇保留明,、清的建筑風(fēng)貌:正殿三進及后座,前有大埕,、戲臺,,中有天井;中座七楹三間,前后座各三楹三間,。規(guī)模宏偉,,結(jié)構(gòu)獨特。廟宇(正座)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838平方米(不包括尚未重修的后座,,觀音殿、熊公祠,,土地祠及偏殿),。規(guī)模之大,,結(jié)構(gòu)之精巧為福建省城隍廟之冠。
現(xiàn)城隍廟內(nèi)保存的古跡有:明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蔣以忠修城隍廟前衢道記碑,。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長樂縣重修城隍廟碑,、城隍廟公地界碑,。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城隍廟田產(chǎn)移接碑,。尤為珍貴的是大殿后墻壁上繪有一幅寬6米,高2米的彩色壁畫長樂全景圖,。此圖展現(xiàn)長樂秀美的江山景色,。古城內(nèi)外人文薈萃,江海湖畔漁舟唱晚,。長樂十二景清晰地標(biāo)明圖中:首石凝云,、壺江乏日、龍?zhí)稌云?、寒巖晚鐘,、五峰嵐橫、七巖星繞,、籌峰積雪,、龍角含煙、屏峰鋪霞,、靈峰迎旭,、梅城弄笛、御國歸帆,。此圖構(gòu)架之雄偉,,內(nèi)容之豐富、圖案之精美,,堪為古輿圖之珍品,。圖中的“馬江”即昔日的太平港,這在長樂首次發(fā)現(xiàn),。只見港際悠悠,,水騰浪卷,昔日風(fēng)光粲然在目,?!疤礁郏诳h治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朝永樂七年,內(nèi)侍鄭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明弘治版《長樂縣治》 ,。此圖為研究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及稽考太平港遺址增添了一份珍貴的歷史實物。
此圖作于何時,,眾說紛紜,。據(jù)查,最后一次重修城隍廟為光緒年間,,由長樂知縣徐承禧主持重修,。徐承禧,字心燕,,江寧六合人,。光緒二年至七年(1876-1881)為長樂知縣。以此推斷此圖已有130年歷史,,令人費解的是:圖中竟標(biāo)有“洋嶼村”以及“洋嶼旗寨”即旗下城,。從圖上看,當(dāng)時這座水師營寨還是很宏偉,、完整的;此外還有石龍寨,。當(dāng)時洋嶼及石龍尚屬閩縣(江左里),六里(高洋,、光俗,、至德、欽仁,、紹惠,、江左)至1934年9月才劃歸長樂縣。所以也有人說它是一幅古代軍事地圖或海防圖,。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此圖繪在城隍廟正座后墻屋檐下,。歲月滄桑,,壁畫長期受風(fēng)吹雨打,圖面色彩大減,,脫落嚴(yán)重,,解放后又遭人為拆建,使圖殘損不堪,,瀕臨湮沒,。目前,此圖已由陳和棟先生(中國測繪學(xué)會四屆理事會地圖制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全圖臨摹,,已毀滅的四分之一圖面也已補全,,恢復(fù)原貌。此圖是研究長樂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及建筑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在近代反侵略抗外辱的斗爭中,,長樂城隍廟這座千年古廟再立新功。愛國學(xué)生在城隍廟前多次焚燒日貨,,還在廟道東頭下櫓橋畔樹立“請用國貨”石碑,。長樂抗日陣亡烈士紀(jì)念樓就設(shè)在城隍廟中。長樂解放前夕,,城隍廟成為人民解放軍與閩中游擊隊勝利會師的地點,。解放長樂的第一槍也是在這里打響的。城隍廟是新舊長樂的見證,。(張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