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磨、舂臼,,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在我們走進(jìn)古槐青山村時,全被勾了出來,,讓人不禁神思飛揚。曾幾何時,,孩提時的我們也經(jīng)常這樣圍著石磨,、舂臼跳著嚷著,,好奇地看著大人們磨著米漿、舂著豆餡,,對即將成品的美食充滿了期待,。
村里的老者說:“以前每蓋一座六扇五或者八扇七的房厝,石磨舂臼都必須配上,,一般厝前放舂臼,、厝后放石磨。石磨舂臼是農(nóng)家制作傳統(tǒng)四季糕的必備工具,?!?/p>
北人喜歡面食,南人喜歡米食,,但稻米除了一日三餐供給米飯外,,還可以加工各種副食品。如粉干,、燜糕,、米等。今天,,我們美食拍攝組就重點給大家介紹一種長樂傳統(tǒng)的美食——泥
(泥,,指食品樣狀,如芋泥,,
音qia,是傳統(tǒng)的一種米食),。
林阿姨住在青山村一座六扇七的排厝里。排厝前有天井,,兩顆蔥蘢的榕樹分立廳堂大門兩側(cè),,樹下雞鴨成群,富蘊農(nóng)家氣息,。許阿姨和陳阿姨是林阿姨的好友,,聽說我們前來探尋美食,都熱心前來幫忙,。
泥主要的原料就是米漿,,林阿姨在前晚就把按一定比例配置的糯米大米用水浸透。我們到達(dá)的時候,,他們給磨盤裝上推架,,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磨起了米漿。
陳阿姨,、許阿姨合力推動推架,,通過磨軸的轉(zhuǎn)動,磨盤飛快地旋起來了,。鄰居黃先生一邊扶著推架,,一邊往石磨的進(jìn)米口加米。不一會兒,,牙白色的米漿順著石磨的槽汩汩流到米漿袋里,。
待米漿水分排盡,略顯粘稠時,,就可以壓餅了,。三位阿姨心靈手巧,不一會便捏了滿滿一竹篦的
餅,。林阿姨說:“
餅是我們這邊傳統(tǒng)女人‘坐月子’時必吃的一道菜,,今天就給你們煮一碗。福州女子秀氣,,靠的就是家庭細(xì)心的呵護(hù),,據(jù)說只有我們福州地區(qū)的女人才有‘坐月子’呢!”。
架上柴火,,倒上香噴噴的豆油,,把新捏好的餅在熱油里過一遍。接著,,把切成絲的生姜用鍋底的些許剩油爆炒,,加水加糖(糖最好是紅糖),待水燒開,,放進(jìn)油炸好的
餅和桂圓,。
不一會兒,香噴噴,、熱騰騰,、體現(xiàn)了對女人關(guān)愛的一道菜——“姜母”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米漿制成的用途很多,,除了今天煮的“姜母
”外,,心靈手巧的勞動人民還把
捏成白丸子或用做各種米
的皮。
(記者 林蘇勤)